名家进名校 文艺促职教:省直(红星)作家协会我校采风取得丰硕成果

2024-04-29 288
字号:
分享

本网消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不仅是授人以一技之长的实用性教育,更是作为振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近日,代表着四川省文化艺术届对我校职业教育的关注关怀,四川省省直(红星)作家协会和省直(红星)作协校园文学专委会主办的“名家进名校 文艺促职教”活动在我校圆满结束。一系列以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成为永久珍藏,也展示了文艺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

1.webp.jpg


采风送关怀 文艺育匠心

活动过程中,采风团一行参观了校园、校史馆、图书馆等地,在座谈会上听取了我校建设发展、办学理念的相关介绍,并与部分专业师生现场交流。采风团一行对学校“以书院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用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办学理念和取得的办学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作家、诗人、书画家一行14人为我校师生捐赠了嘉宾们创作、主编和公开出版的文艺作品集多册。

2.webp.jpg

活动当天还举行了“读书改变命运 文学点亮人生”校园文学创新发展专题座谈会和“书法炫亮人生”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学校师生与著名作家凌仕江、曾令琪等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跟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礼书法家蓝天果学习书法知识鉴赏书法作品。著名书法家、画家现场挥毫泼墨,创作了多幅书法和绘画作品。

3.webp.jpg

4.webp.jpg


天信赋灵感 笔墨抒情怀

在与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的师生进行深层次交流与互动之后,参与采风的作家艺术家们深有感触,以学校的创新实践、教育理念及在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方面的特色和努力为素材,创作了多篇富有感染力的诗歌、散文和品评文章。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对学校办学理念、所取得业绩的赞赏和敬意,更突显了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与深远意义。

采风系列作品已在“大中华文学”等平台上发表,既展示了采风团成员们的文学创造力,也把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视野。

以下为采风作品展示:

青春之蓝(外一首)

(作者:苟永菊)

写在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

  ——作者题记


  冲出重围。二峨山的风

  在莲花寺的点化里

  寻觅,爱的禅机

  

  翅膀扇动梦想

  种子在春天的路上

  

  天空,是白云的摇篮

  高楼之下,无数光点

  蓬勃生长

  

  操场上,音符跳动

  孩子们正吮吸阳光

  

  小长裙,白板鞋

  靓丽风景随高楼旋转

  阶梯,向上,向上

  

  托举未来。天幕纯净

  我看见白云花朵般的梦

  

  一部宏大的交响乐

  越过二峨山

  视高沃土,文脉浩荡

  

  东坡广场

  

  用笔扛起心中的理想

  从蜀地到汴梁

  命运多舛的河流

  将北宋的词赋化作风笛的琴房

  

  举家迁徙。将半生锋芒

  弯曲成弓的模样

  放弃高处光芒

  赤壁怀古,留下绝世华章

  一路放歌,衣袂飘飘

  

  用诗词作剑,击穿长空

  黄州、惠州和儋州

  将蜿蜒的河流,裁成

  信步的诗道

  

  不用任何修辞

  月光就是最好的书房

  当墨挥洒,在水草之岸

  留下,千古诗行

  

  风萧萧,琴声绕

  你站在水墨画卷里

  人间,堪比天堂

  

  轻舟逐浪,诗心不悔

  帆影照耀中年之心

  回望蜀地,像是离别

  又仿佛是重逢



触摸青春

——走进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

(作者:阿依卓)


初夏的风拂过校园


  带起了莘莘学子的朗朗书声

  操场上,学子们的欢笑声响彻云宵

  尚且稚嫩的脸庞上

  汗滴如珍珠般闪耀

  那是青春独有的味道

  

  似东坡神韵

  空气中  

  笔墨飘香  琴声悠扬 

  好一幅书香画卷

  

  可青春啊

  又何止书香

  何止淑女风姿  绅士风度

  分明还有激昂的心

  奔腾的热血

  有对铁血军营的向往

  

  当迷彩服与传统武术出现在校园

  当稚嫩学子在历练中有了军人的沉稳与担当

  当爱国的热情融进了学子的血脉

  那是一幅何等壮阔的风景

  

  师长的殷殷期盼

  给学子们插上展翅高飞的双翼

  如星子般散落在校园的

  各种人文院校  实战实习基地

  让学子们有了文理双全的底气

  那欢快而

  勿忙的脚步响起

  似乎在喊

  腾飞,腾飞……

  

  在这个最好的年华

  让喜悦在心底自由流淌吧

  抬眼望去

  那分明是一片希望的沃土

  一首飞扬的青春旋律



名家进名校 文艺润天信

(作者:雷位卫)


四月,柳丝轻舞,花影婆娑,春到天府之国,美极了!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沉浸在一派生机盎然的春色之中。四川省省直(红星)作家协会主办的“名家进名校,文艺促职教”作家艺术家采风团,在省直(红星)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校园文学专委会主任杨明强的带领下,如约走进优美校园,与师生们共襄文艺盛举,助推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让人精神一振的,还有众多乐山市武术协会的武术传承人,也来到了这里,可谓文武双全,相得益彰。

采风团一行漫步在如诗如画的校园之中。大家走过绿树成荫的小径,踏过芳草青青的草坪,欣赏着那些被春风唤醒的草木,聆听着学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着那些青春的身影活跃在球场上。在参观过程中,听着学校领导的介绍,深入了解学院的办学特色与育人成果,感受着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与人文情怀。

学院党委书记景志明在欢迎辞中说,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此次作家、艺术家们的到来,不仅为学院师生带来了宝贵的精神食粮,也为学院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院理事长蓝文才博士提出的“以书院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用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办学方略让人印象深刻。不禁想到我国古代的众多著名书院,首先是要立下为国为民的大志,如“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注重学术志趣的培养与道德学问的应该并行不悖,尤其是要有家国情怀。就像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所推崇的东坡文化,苏东坡在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心,在并不平坦的宦途中,他开苏堤,整治西湖,修缮六井,创办学堂……这样的家国情怀与教育理念对于现代职业教育而言,要求学子们不只是埋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也标志着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强调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只有培养出具备高尚品德和扎实技能的职业人才,在未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其次,古代书院提倡的开放自由的教学风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岳麓书院朱熹和张栻的朱张会讲,“三日夜而不能合”,开创了书院文化的新时代。在现代职业教育中,面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同样需要这种真理愈辩愈明的精神。通过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参与研讨,可以充分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应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匠心精神要求对待工作应精益求精。中国古代那些著名工匠,都是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理念,时刻提醒自己。匠心精神正是要引导学生追求极致、注重细节,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体现出精湛的专业水平。匠心精神还体现在对技艺的尊重与持续学习和传承的态度。这有助于学生们不断深化对职业的认知,保持终生学习的态度,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

文学是书院文化与匠心精神完美统一的桥梁和羽翼。通过阅读与写作,能够搭建与古人和世界相通共融的渠道,在无数经典的作品中陶冶自己。提升师生的个人素养和人文情怀。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够开阔视野,增强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其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关怀。文学有助于培养创新和审美能力。学生们通过阅读和写作,可以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想象能力,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发明创造的能力。文学还体现在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推动上。具有文学素养的学生往往更具备跨学科学习和应用的能力,能够在多元化的职业领域中脱颖而出。

此次“名家进名校,文艺促职教”作家艺术家公益采风活动,还进行了图书捐赠、现场创作书画作品等活动,受到师生们的欢迎,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交流,不仅能为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带来一场文艺盛宴,也为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逐梦教育 当为世范

——记民办教育追梦人蓝文才先生

(作者:汪荣洪)


受杨明强先生领衔的“红星作家团”进高校采风活动之邀请,我有幸参访了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这是一所位于成都天府新区、崛起领跑的高职院校。于我而言,这次采风也是一次真切的研学之旅,既感受到这所大学的精神魅力,又为西华师范大学杰出校友、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创始人和董事局主席蓝文才先生兴教办学的创业生涯而击节叹服。

一、书院文脉 立德树人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讲道:“少年雄于地球,则中国雄于地球。”全球化时代、人才是最贵的资源,如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把答案写在了中国大地,并落实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中。

“以书院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用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书院教育是中国独有的办学模式创新实践和贡献,鼎盛时有1000多家书院办学运行。古之书院有官办(公办)、民办,名誉一时,鼎盛时期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恰如今之清华北大,天下学子慕名求学云集。这众多书院装点了中华文明的璀璨星空!

书院倡导有教无类英才辈出,实可当真教育之办学典范!再琢磨蓝文才先生的办学理想和大美追求,我以为其欲传承我中华文明,用文化人,深耕文化传统而涵养学子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做新时代快乐、幸福、成功的中国人!原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先生常告诫大学生要有“家国情怀”,即“中国心”,这即人文素养的第一要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今中国人在忙,忙得失去了本真初心,而蓝文才先生洞察了世态,欲以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之办学理念与实践,重塑人文精神,让每个学生先从精神上、人格上“站起来”,重塑人才的“中国精神”、人文素养。正切中教育之要义——立德树人。

教育首在培育健全的灵魂和人才。教育要让人更像“人”。一个有趣而健康的灵魂胜过任何学历文凭。蓝文才先生进一步将书院教育中“自由民主式探究式教学”,书院校长(古称“山长”)与学生同食同宿、平等对话探讨学术,生活即教育,倡导知行合一,有教无类等书院优良教育基因植入了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在办学理念的格局境界上直追“双一流”大学,如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澳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都在传承书院教育的优良。所以,选择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求学的学生是幸福的,家长是放心的。在这里,学生将接受书院在人格上的洗礼磨炼,正如矿石可锤炼为黄金,亦如英文“GEM”的双重内涵——钻石、锻造,而“GEMHR”就是蓝文才先生的丰功伟绩,琢璞成玉,点石成金。立高职院校之高标,创新时代书院之典范,育德才兼备之人才。

二、孜孜以求 止于至善

在研学间歇,浏览一册印制精美的《教育家》杂志,有蓝文才先生的生涯历程专访,概述了蓝文才师兄为学、为文、为商、办学的历程。配合收录蓝文才师兄诗歌合集著作,结合他的生涯故事我可简单概述为:少年时,敏而好学,似鲲鹏欲腾于九霄,如潜龙当乘势翱翔在天。青年时,心系教育,他是教学教研多面手,文学武术誉满攀城。中年时,商海搏浪,收获财富。然后志在立人立己,怀抱琴心剑胆初心,舍家业甚至举债而办教育,耗巨资修学校、育人才开创百年基业,一路辛苦一路歌,成如容易却崎岖艰辛。

当今中国人中有一小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选择“躺平”自逍遥,活成了“小市民”。还有个别人无止境追求财富,最后成为金钱的“奴隶”,或不能守住财富。有的甚至为富不仁而不得善终。

像蓝文才先生这样孜孜以求、身体力行弘道弘文,执着地追求教育梦想,他的个人生涯就是一部催人奋进的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礼记》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无论为学、为文、为商、兴学,蓝文才师兄和他创业团队都在追梦的路上。不管百转千回、千辛万苦而不改其志,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实堪为教育界的“大先生”!

三、办教育是最大的慈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时,在茅草屋搭建的校园培育人才,是培育英才的宏愿作为其精神的擎天柱。教育家晏阳初先生誓要开发中国人的智慧即“脑矿”(人力资本)而矢志不渝!博爱众生、普及平民教育、惠及苍生者众、泽被后世深远!蓝文才先生饱读诗书,直追先贤,独立不迁,不易其初心,耗费巨资兴学育才,赓续书院文脉,创新职教,实为新时代教育家和慈善家!

期待蓝文才先生领衔创办的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孵化更多的中国书院式大学!让书院文脉深植中华大地!引领职教内涵发展新高度!

期待中国大地多多涌现“蓝文才”式的教育慈善家!


七绝·走进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感赋(四首)

(作者:曾令琪)

2024年4月9日,四川省省直(红星)作协走进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采访、采风,与爱好文学的师生交流创作,答疑解惑。该校位于三苏故里,乃以东坡文化为校园文化之主题;董事长蓝文才先生自幼习武,名闻武林。学生朝气勃勃,尚文学者众。归,作七绝组诗以纪:

一、赠蓝文才董事长

百花奋绽蝶纷纷,鸟啭莺啼满眼春。

犹记当年千万苦,书生报国重强身。




二、赠学院管理团队

严谨端方远俗尘,德崇技尚育新人。

文心沃灌芝兰茂,自有黉门万古春。



三、校园文化打造

若问斯文何处亲,来寻圣域有金身。

坡公艺彩呈佳景,朝夕轻吟有贵邻。


四、文学对话

人间最美是青春,几净窗明自绝尘。

应许少年多问难,从来学识本天真。


2024年4月27日,星期六,晨,于西都长乐居

现场书画作品:

8360973ef69739fd5963c619dc518e4.jpg

d334e2bd7487ef354cd43fbb74d07fa.jpgc69b0fbe4fdfc39bf545564dc038a59.jpgd5fb9c41dd4913b2e5f345d2afca33b.jpgc38bfda64182b4ac4152581abdfab18.jpgc995a85d74aa0e20c2228aa089d0ad2.jpg

从捐赠书籍作品到开展书法论坛、校园文学创新发展专题研讨、创作,活动始终将文学、艺术的力量与职业教育的实践紧密相连。此次“名家进名校 文艺促职教”采风活动,不仅为天府新区信息职业学院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更为职业教育事业添上了浓厚的文艺色彩。这一跨界合作的成功为未来职业教育与文艺的交融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范例,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技术技能人才道路上,文艺也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助力。

来源/审核/发布:宣传统战部